东北视窗  国内新闻

 

 作者:王峥(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);周炳含(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)

  融媒体时代,“流量”成为互联网业界追逐的目标。青少年作为“网络原住民”,是贡献“流量”的主力军——阅读新闻、论坛发帖、刷短视频、玩网络游戏等,无不引发巨大“流量效应”。

  当“流量效应”催生“流量经济”,一些网络平台开始为了商业利益而逐渐变味:自媒体出现了混淆视听的“标题党”和张冠李戴的“拼接手”;短视频用算法将青少年困在“信息茧房”,推送散播“低级趣味”;直播平台审核宽松,存在搏出位、打“擦边球”等现象;游戏平台炮制“玩家特权”“通关装备”,诱导青少年买卡充值……

  值得注意的是,青少年尚处于成长期,心智不够成熟、防范意识较弱、自律能力不足,更易受到网络有害信息的侵扰。如何切实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,为其提供清朗健康的互联网环境,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。

  解决这些问题,并非旦夕之功。互联网是开放性的系统,青少年又有容易受到诱导盲目效仿的特性,二者叠加使得网络不良信息“侵蚀”、网络沉迷、网络社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。这意味着,单一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,需要通过政府、政策法规、技术等多措并举、综合施策,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。

  这离不开监管部门的积极作为。近年来,通过大力开展“清朗”专项行动等举措,监管部门对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打击整治成效显著,平台自律程度也不断提高。但要看到,随着互联网新技术、新应用的出现,涉青少年的网络乱象也在不断“升级”,给治理带来新挑战。监管部门既要合理运用建议、约谈等方式明确监管底线和平台经营红线,又要建立常态从严的网络平台管理体系,堵塞制度漏洞,建立全面覆盖的长效机制。同时,通过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,开展中小学生网络沉迷防治,提升青少年网民的风险防范能力。

  这离不开网络平台的自律意识。网站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,应该摒弃短视行为,将弘扬正能量作为获取大流量的基础。通过更新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,优化产品设计,依靠移动智能终端、应用程序、分发平台等协同联动,形成多主体全链条的保护合力。同时,增加优质网络内容供给,真正从青少年成长需求出发,多供给积极向上的优质内容,大力传播正能量,在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之间做好平衡。

  这离不开社会公众的自我防护。家长要尽到家庭教育责任,多关心子女生活,帮孩子提高甄别、屏蔽不良网络内容的能力,引导他们自控自律、健康上网,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。青少年网民自身也要努力提高网络素养,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,积极传播正能量。

  应该看到,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“拔节孕穗期”,净化网络环境、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,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。只有多方携手,形成合力,让网络充满正能量,才能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晴空,让他们的网络生活更加绚丽多彩。